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坚持并完善稻谷、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,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,形成合理比价关系。于是诸多人士推测,稻谷最低收购价,2016年的早籼稻已带头试水微降,2017年稻谷将继续微调。果然,2月17日,国家公布的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即予验证,早籼稻、中晚籼稻、粳稻价格一齐下调。
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、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、136元和150元,分别比上年下降3元、2元、5元,下降2.26%、1.45%、3.23%。但与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以来几个年度间的10%乃至20%的涨幅相比,这是一个微小的降幅。
稻谷价格适当的、小幅的微调,无论在操作技术或心理感受上,都是可取的,这当然包括微降。上年早籼稻价格由每百斤135元略降至133元,给出的理由无非是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、市场供求、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,且并未特别说明,结果并末导致稻农抵触,也并未引发粮市波动。市场的变化,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,种粮人知晓、收粮人知悉,心理预期、心理准备或多或少都有。未遇必须大幅降价的理由,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便如此顺理成章、波澜不惊地小幅走低。
稻谷价格适当的、小幅的微降,适合农业包括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粮食行业累积的“高库存、高进口、高成本”的突出问题,需要去库存、降成本、补短板,而价格调节即为重要方式,包括价格对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的调节。这些年,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,是一个管用的信号。
每年年初,不少人等着这个信号,而信号一出,粮食的产供销环节都有反映,能够影响全国主粮市场。
稻谷价格适当的、小幅的微降,有益于粮食行业正常经营。长期的高仓满储、稻强米弱,让粮食收储企业、加工企业觉得“憋屈”。面对丰收的粮食,不收购不行,收购多了难储;不加工不行,加工多了亏本。那么,在新的粮价引导下,稻谷种植结构的优化、加工成本的降低,都会迎来新的空间、新的变化,而且具有良性的惯性作用。以政策性稻谷销售为例,近年来,南方有的省份有一定数量的稻谷作为饲料粮拍卖,北方南下玉米价格却一路走低,而稻谷一定程度上取代玉米作为饲料,个中有个比价问题。
至少目前,稻谷尤为早籼稻微降,对饲料稻谷的出库,是利好因素。适当降价,也利于减轻储备稻轮换压力。
尽管各类稻谷微降,但制定最低收购价的宗旨是明确的,那就是保护农民利益,防止“谷贱伤农”,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。而中央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,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从改革玉米临储政策入手,还要研究完善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,这就要评估降价利弊,考虑大户收益,顾及粮食产能。